疫情之后,大家越来越接受SaaS,从原来说“是不是选择SaaS”,到现在问“用什么SaaS更合适”。线上办公和远程协同深入人心,当客户下决心把业务搬到云上,变得更加移动化、线上化,整个市场对SaaS服务和数字化的认知至少提前了三年。
为此,我认为SaaS企业重点要关注三个方面:底座,连接,低代码。
01 找准底座
2004—2013年是我们公司的黑暗时代,我们很努力,也获得了头部客户的认可,但是怎么做,都没办法实现大幅增长。一方面,客户、投资人没太关注这个赛道,另一方面,在整个市场环境里,分工还不太明确。
在一个增长有限的大环境里,个体再怎么努力也是非常受限的。
2014年,我们放弃了自己的APP,选择基于企业微信来做面向中小企业的云办公SaaS平台。
公司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,通过和腾讯的底层融合,再结合新一代云技术的发展,在通用产品的基础上,专研行业深度解决方案,探索通过新一代协同为客户增值。目前,我们在企业微信上已经有72万家注册企业和800万活跃用户。
在2014年,生态还不是流行的词汇,SaaS企业发展的主流是“做大做全”。选择企业微信作为底座,我们没有太大的纠结,一是看好腾讯的开放,开放的核心是边界清晰;二是深耕赛道,更容易找到发力点。
回头看,道一云的发展,非常受益于这次选择。我们在2014—2017年快速积累了几十万家注册企业,完成了自己的产业互联网转型,抢到了产业互联网的先发优势。
2017年,外界开始关注这个赛道。2018年,腾讯正式提出了产业互联网,2019年我们接受了腾讯产业生态投资。到今天,客户、SaaS同行、大厂都形成共识:产业互联网有很大的发展机会。
02 深度连接
业内对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关注,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市场增量出来了。现在讨论更多的,是谁能更好地满足客户价值。各行各业出现了更多的SaaS创业者,和关注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工具。
做To B十年,我深刻体会到To B采购的“理智”。客户不会因为一个广告就决定用谁家的东西,一定是货比三家,去挑出最适合他,最懂他的解决方案。
从需求端看,这决定了SaaS要靠整合,让客户更容易地找到他想要的东西。
从供应端来说,通过聚合,通过更高的协同效率,可以把成本降低。
这和线下的批发市场类似。为什么大家愿意去批发市场做生意?因为人流量、资金量、物流设施等通过聚合,进一步降低了经营成本。过去单打独斗的最大问题是成本高,收益覆盖不了经营的方方面面,聚合让各方都受益。
2019年,我们加入了腾讯SaaS加速器。在同期的学员中,我们和法大大合作了电子签章,和易企秀共建了营销云。在加速器的体系里,大家在产品的磨合上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,从底层技术到战略方向,更容易达成共识,连接和集成都更容易。
最近,腾讯千帆也推出单点登录的IDaaS,大家通过IDaaS和IPaaS可以更容易的跟别的SaaS厂商展开合作。
比如我们最近在服务一些客户的时候,他们先后购买了我们和其他厂商的产品,希望我们之间是互相打通的,利用腾讯千帆推出的新的IPaaS,大大降低了对接工作量。
腾讯提出,无论是CRM、财务、法律等通用类SaaS产品,还是针对行业场景的垂直SaaS产品,都需要长在开放生态上,基于开放标准在云上连接起来,才能共同抓住国内企业数字化的巨大市场机会。
我理解,这里说的连接,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流量市场概念。腾讯云或者企业微信,更多扮演的是底层设施的角色,在上面我们需要联合其他解决方案供应商,基于客户场景,通过共创的形式实现模式和方法论的创新,才能推动整个SaaS产业走得更快。
03 低代码
中国SaaS创业者面临两座大山:一个是中小客户付费意愿不强,一个是大客户的高度定制化需求。
其中,中小客户付费,未来应该要靠低代码来解决。(低代码平台,可让平台上的每一个人成为开发者,能将身边的工作数字化,低代码开发因此成为“数字生产力”)。
从获得感来讲,客户需要一个更灵活、更强大、更低成本的工具,这是必然的趋势。
中小企业的特点是,标准化产品能满足他们一部分需求,但是没有这么多预算去请定制化的公司,研发满足适合他们业务特点的各种管理系统。快速交付,按年收费的低代码开发平台,非常适合他们提高自身数字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。
SaaS产品研发需要持续迭代,不能用今天的功能去满足昨天的需求,需要创造新的需求场景,尝试满足用户明天的需求。基于此,未来的SaaS企业都应该具备低代码的能力。